第二屆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從事醫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 70 余載,學貫中西,致力于中西醫結合辨治老年病、心血管疾病。阮教授提出了“心-脾-腎三臟一體”防治心血管病和老年內科疾病,并創造性地提出“益腎健脾,軟堅散結”大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在處方用藥方面,阮教授一貫堅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氣血為根,脾腎為本,痰濁為標,并結合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成果,發揮其特殊功效。筆者有幸待診于側,遂擷拾整理阮教授辨治心血管病的用藥經驗如下。
謹察陰陽,以平為期,氣血為根,益氣活血
阮士怡認為人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賴于人體陰陽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而疾病的產生源自“病者不平也”,因此辨證施治的目的在于“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阮教授認為氣血是人體陰陽的物質基礎,唯有氣血相依,和調通暢,陰陽方能保持相對平衡,百病多生于氣,病久易生血瘀,心主血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氣為人身體活動的源動力,氣行則血行,氣血不和則百病乃生。阮士怡發現許多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氣不足,無以鼓動心陽,心陽虛衰則無以溫煦周身、無以推動血液運行,導致心脈痹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此外,心悸、胸痹、眩暈、不寐等心系疾病的患者亦有存在氣血失和的病機,阮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臨證施治以氣血為根,注重調和氣血,常將益氣藥和活血藥同用,氣血同治,以平衡陰陽。
阮士怡常用的益氣藥有黃芪、黨參、黃精、白術、甘草等。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神農本草經》記載: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阮士怡認為炙黃芪補脾益氣,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增加補氣的功效,用于治療肺脾氣虛證,與丹參、赤芍等活血藥同用,增加益氣生血的功效。阮士怡認為生黃芪偏于益氣固表、斂瘡生肌,因此常與白術、防風同用治療衛氣不固證,如玉屏風散。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補氣作用緩和,不及人參力大,阮教授根據臨床上多為慢性冠心病、高血壓病患者,用藥忌峻猛,常用黨參代替人參,若為氣陰兩虛證,則改用具有補氣養陰功效的西洋參。
阮士怡常用的活血藥有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牛膝、雞血藤等。當歸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醫學啟源》記載“能和血補血”。阮教授認為當歸專于補血、且能行血,臨床上,常用八珍湯治療氣血兩虛證,合并氣滯加用郁金、香附等,合并血瘀加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本草匯言》記載“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阮士怡常將川芎與當歸同用,補血行血,治療血氣不升,腦竅失養引起的頭痛、眩暈及中風后遺癥等。
此外,阮士怡認為氣滯、血瘀、痰濁等作為常見的內因致病因素,以氣機不暢為先,加之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常有情志不遂,故酌情加用厚樸、郁金、枳殼、香附、沉香等調暢氣機、行氣解郁、活血祛瘀,以使機體達到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的狀態。
扶正為主,臟腑辨證,脾腎為本,益腎健脾
自《黃帝內經》起,歷代醫家尤其重視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作用,阮士怡認為人體正氣包括陰精和陽氣兩部分,陽氣有賴陰精充養,陰精依靠陽氣化生,二者對立統一,協調平衡,人體正氣充足,血脈充盈,結構功能正常,則邪氣弗能為害。因此,阮士怡在診治患者時重視正氣的固護,同時以臟腑辨證為綱領,明確臟腑病理狀態及氣血津液盛衰,強調“五臟堅固,血脈調和”則益壽延年,而“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則是疾病產生和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人體各臟腑生理機能的維持有賴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充養,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化生水谷精微和津液以濡養周身。隨著人體生理年齡的增長,先天的腎精腎氣和后天由脾胃運化而成的水谷精微逐漸減少,心主血脈,其受脾腎二臟化生血液的濡養,心血不足,百病皆生,因此調護脾腎二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阮士怡在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時,以脾腎為本,注重扶正,采用益腎健脾大法。
阮士怡注重固護先天腎陰腎陽,尤以重視溫補腎陽,而陰陽互根互用,常配合使用滋補腎陰藥物,使得陰精得續,陽氣化生有源。阮士怡常用的益腎藥有桑寄生、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旱蓮草等。桑寄生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神農本草經》記載: “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阮士怡發揮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常不同劑量的分別配伍杜仲、巴戟天、川斷、淫羊藿、山萸肉、補骨脂、肉蓯蓉等溫補腎陽藥物,用于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等見腎陽虛衰證的患者。滋補腎陰藥物常用女貞子、旱蓮草相配伍,陰虛明顯加用生地、知母、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等,以滋補肝腎之陰。
阮士怡認為脾胃是臟腑精氣生成運化的樞紐,脾氣主升、喜燥而惡濕,脾臟功能的下降多因脾氣虛衰或濕邪困脾,因此阮士怡益氣健脾和利水健脾同用,常用的健脾藥有白術、杭芍、茯苓、豬苓、澤瀉等。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本草通玄》記載: “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其為補氣健脾的第一要藥,同時具有燥濕利水、固表的功效。阮士怡常用白術治療脾虛失運、清陽不升、痰濕內阻的眩暈,脾氣虛衰、運化無權、胸中陽氣不展、痰飲內停的胸痹等,增加益氣功效常配伍黨參、炙黃芪等,增加健脾燥濕功效常配伍杭芍、蒼術等,增加利水滲濕功效常配伍茯苓、豬苓、澤瀉等,增加滌痰理氣功效常配伍瓜蔞、薤白、浙貝、陳皮等。
實邪停聚,兼顧祛邪,痰濁為標,軟堅散結
在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病理產物“痰濁”作為二次致病因素決定疾病發展預后。阮士怡認為無形之痰濁的產生根本源自脾腎虛衰,無力化氣生精、氣不布津、停聚為痰濁,作為致病因素,其凝結于臟腑經絡,痹阻血脈,使得氣血運行不暢,不通不榮,“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丹溪心法》),痰瘀阻于胸中,發為胸痹,痰濁困于清陽,發為眩暈。此外,阮士怡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變化不僅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同時是許多內科疾病的病理基礎,保護動脈內膜功能、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對防治許多內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因此,阮士怡在益腎健脾治病求本的基礎上,針對有形實邪痰濁采用滌痰軟堅散結大法,使聚結之痰瘀得以消散。在臨床及實驗研究中,對補腎軟堅方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理進行了探討,得出結論,認為補腎軟堅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理可能涉及調節脂質代謝、保護動脈內膜完整性、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
阮士怡常用的軟堅散結藥物有炙鱉甲、海藻、絞股藍、夏枯草、浙貝等。鱉甲味甘、咸,性寒,歸肝、腎經,《神農本草經》記載“主心腹癥瘕堅積”。阮士怡運用其滋陰潛陽、退熱除蒸功效針對眩暈等見肝腎陰虛證、陰虛陽亢證,同時發揮其軟堅散結的功效,炙用鱉甲,并與其他軟堅散結藥物如海藻、絞股藍、夏枯草等同用,增強軟堅散結功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減輕或消除動脈血管內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祛除停滯在血管內的有形實邪,保護血管內膜減少其受損,已達到防治冠心病等疾病的目的。其中,海藻除能軟堅散結,可以消痰利水,夏枯草歸肝膽經,偏于清熱瀉火、散結消腫,絞股藍尚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因此根據病情輕重,酌情加減。阮士怡認為痰與瘀常共同致病,而氣順則痰消,因此使用軟堅散結藥物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丹皮、元胡等,配伍的行氣滌痰藥物如浙貝、厚樸、陳皮、半夏等。
尊古不泥古,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拓寬中藥應用范圍
阮士怡認為中醫藥學的發展離不開繼承,更離不開創新,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中醫藥學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創新、發展的方向就是現代化,具有自身優勢的中醫藥理論體系與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結合是現代化的途徑。阮士怡從多年的臨證經驗中發現現代許多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病經久不愈,根本原因是正氣虧虛于內,加之情志不遂、飲食所傷、年老體虛、久病失養,痰瘀痹阻于內,阻礙氣血運行。因此,阮士怡以血管壁為切入點,提出“益腎健脾,軟堅散結”大法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老年病,并通過臨床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進行驗證,研發了“補腎抗衰片”“降脂軟脈靈片I~IV號”等,作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院內制劑,療效顯著。
阮士怡在臨證施治時,處方用藥主要遵循辨證論治、隨證加減、中藥現代藥理功效的三個步驟。阮士怡認為中醫藥必須要繼承,但不能拘泥于古方而裹足不前,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拓寬了中藥的功效和應用范圍,運用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如在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梗死后遺癥等心腦血管疾病時,阮士怡常用絞股藍、銀杏葉、燈盞花三味藥,現代藥理研究成果顯示這三味藥均有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腦循環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但三味藥比較而言,絞股藍藥性偏寒,同時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銀杏葉更偏于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常用在腦動脈硬化、腦缺血病,燈盞花藥性偏溫,改善微循環血流的同時,具有調脂作用,三味藥酌情配伍使用。又如在治療糖尿病時,常用荷葉、荔枝核調控糖脂代謝,研究表明其降糖機制可能與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關。此外,阮士怡常發揮運用藥物的特殊功效,如白蘚皮,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而常被用來治療濕疹、瘡毒等外科皮膚病,而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白蘚皮具有抗動脈有樣硬化及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因此阮士怡在治療老年冠心病時常使用。(王曉景 天津中醫藥大學 張軍平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ㄗⅲ何闹兴d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